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
“因工业而兴,因钢铁而旺”,这是福建三明人对于故乡最常见的评价。三钢集团作为福建省最大的钢铁企业,坐落于三明市中心,不仅因三明市自身的地理位置而依山傍水,而且因城市规划而伫立于车水马龙。三钢的第一块铁是什么时候炼成的?三钢又是从何时开始推进绿色发展的?10月22日,《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三明1958工业记忆馆,聆听这段“刻印”在三明市的“钢铁记忆”。
1958工业记忆馆占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以保护和持续性利用工业遗产为目的,由20世纪70年代的三钢旧厂房改造而来。该展馆共有两层,一层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钢铁工艺体验区,二层为1958工业记忆展厅展陈。该记忆馆由三钢旗下闽光文旅公司运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今年5月份,该馆获评为“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份报纸承载的嘱托与期盼
在二层展厅展陈区域,一份2000年8月23日的《中国冶金报》引得游客纷纷驻足。不少游客招呼同伴一起观看。原来,报纸上刊登着一张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调研三钢时拍摄的照片。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三钢集团调研,殷切叮嘱“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自那以后,三钢将这份沉甸甸的嘱托牢记在心,先后投资近30亿元开启了依靠科技创新的绿色转型之路,持续改造厂区道路景观。
如今的三钢已经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份报纸,记录了习近平对于地方钢铁企业的殷殷嘱托与期盼,更记录了三钢与三明市共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实足迹。
一块铁记录的光荣岁月
在二层的展厅内,一块长十几厘米、宽两三厘米的黑色小铁块格外引人注目。“这块印有‘三钢生产纪念’的铁块是1959年10月6日三钢炼出第一炉铁水时,由三明钢铁厂职工模铸的。这是三钢自主生产的第一块铁。”1958工业记忆馆讲解员刘欣雨介绍道,“旁边这个展柜里藏有当年的《三明日报》,里面记录着这样一段内容:‘这天晚上,第一炉铁水从出铁口流出,像一条火龙沿着铁水沟穿进砂模的每个孔洞,照得四面通红。出铁场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锣鼓喧天,鞭炮如雷,人们互相握手祝贺,都以抑制不住的心情庆祝第一炉铁水的诞生。’这描述的就是三钢生产出第一炉铁水时的场景。我们馆长曾经说,这块铁堪称福建钢铁事业的见证。”
聊起这块铁为何能够展示在工业记忆馆内,刘雨欣动情地说:“这是我们三钢的一名退休职工林玉盘捐赠给记忆馆的。1958年,林玉盘作为三钢的指挥部成员,在三钢第一座高炉旁见证了第一炉铁水的产出。那时,三钢给每名指挥部成员都发了一块铁留作纪念。后来,三钢开始筹建记忆馆,林玉盘得知后将自己珍藏的这一块铁捐给了我们。”在三钢老一辈职工的眼里,1958工业记忆馆记录的是他们的光荣岁月。
不仅如此,1958工业记忆园内还收藏了离心式水泵、曲轴磨床、配电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牛头刨床、测长机等三钢曾使用过的老设备。这些老物件正是1958工业记忆馆的灵魂所在。
融入科技元素的全新体验
在该记忆馆一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钢铁工业体验区内人头攒动。游客们穿过仿真矿洞,从原燃料的采集开始模拟体验之旅。该体验区生动立体地展示了高炉出铁、转炉炼钢、中板及圆棒轧制的过程,游客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钢铁生产全流程。
顺着人群走动,记者团队来到了1958工业记忆馆的大门口,映入眼帘的是福建省第一块由7个机械手臂操控拼接而成的屏幕。音乐响起,放映着视频的屏幕开始运动,时而拼凑在一起,时而呈现高矮不一的形态。前来参观的央媒记者团队成员因新奇的播放方式和精美的视频内容而驻足。“1958工业记忆馆部分展示了铁矿石百炼成钢的过程,不仅向当地市民讲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且记录了钢铁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历史。”刘欣雨介绍道。
“1958 工业记忆馆生动再现了三明工业从零起步到打造新兴工业城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三钢从无到有再到强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参观学习价值。”前来参观的央媒记者团队成员,对于三明钢铁工业的深入感悟与理解从这里开始,且走向深入。
如今,钢铁企业建成的国家级旅游景区数量众多,一个个工业展览馆记录着各区域钢铁企业如万花筒般瞬息万变的发展脚步。工业记忆馆是钢铁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一种钢铁文化传承的方式,既能让社会大众深入了解钢铁工业的深厚底蕴,也能让人们更简单直接地认识到钢铁企业的绿色工程并非“口头功夫”,是真真切切做到了花香柳绿、水净气爽、四季如春。